Wednesday, January 30, 2008

學習佛法之路: “自我”與”證悟”的和解:2

Page 6

Line1
當我們檢視這些念頭及覺受時, 我們將發現它們是無法被具體化的, 無法單獨存在的-- 換言之, 它們是”無自性的”. 倘偌我們能夠用無我的觀點來觀察它, 我們將能夠在毫無恐懼的狀態下檢視自身的經驗. 只要我們歷經過檢視的過程, 觀念和經驗的分歧便能夠融合.

Line 5
現實生活裡, 倘若我們無法將佛陀的教導應用在我們的經驗裡, 與我們的觀念結合, 我們將無法真切的深入佛法. 因此, 誠實的檢驗自己的心, 觀察自己內心裡每一個面向, 每一個念頭與感受, 將是修行過程的必要目標. 由此, 我們將能夠更加了解”佛法” 為何被稱為”真理”. 即是當我們在直接檢驗自己的內心, 與經驗的同時, 佛法教導我們如何在其中發現真相, 確認真理的存在. 真理只有在直接覺察(direct awareness) 自身的經驗裡發現, 真理是無法從抽象的概念或行而上的分析以及其他方法而獲得.

Line 12
我們一定會很困惑, "為何需要把這些醜陋的,混亂的, 與恐懼的事物都包括在我們的生活裡呢?” 也許, 他們一直都存在著. 在一生當中, 這些事物與感受都一直陰魂不散的跟隨著我們, 我們用盡任何方法來避開他, 卻從來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什麼. 實際上, 我們真正害怕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 由於心存恐懼, 我們將花一輩子的時間嘗試”掌控”生命裡的任何事物, 我們將嘗試避開所有令自己討厭的人事物, 而努力追求感官上的快樂. 我們無法真正的放下煩惱, 真正的自由自在, 正因為塵世間的真相即是不可靠, 與千變萬化的. 仁玻切曾說過:

Line20
努力嘗試為自己建立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同時又被其中的珍奇新鮮事物牽絆著,就如同當房子著火了, 我們卻還在房內重新調整家具, 一樣的無用與荒謬. 我們能夠非常確定的是,生命結束時,我們將失去一切。

Line 23
仁玻切說, 當我們正視世間的痛苦與無常,我們將感受內心極大的痛楚,這個方法卻能夠讓我們隨時處在覺知的狀態. 當我們在失去所愛與感到憂傷的同時,我們也正經驗著佛法裡說的”苦”,這個經驗將提醒,我們所擁有的生命掌控權是如此的微薄。 大部分時候,我們都處在心煩意亂或是分心的狀態,為的是掩飾自己易受傷的本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更必須隨時隨刻思考輪迴的本質。 如此一來,我們便會自然的相信佛法,這個過程並不是要我們去追求快樂的依旨,因為這個想法是不切實際且太理想化。接近佛法的教導,便是從在自身的經驗裡安住中開始的。

Line 31
安住在自己的經驗裡,心存好奇心不帶任何的批判,便是實際修行的方法。我們將能夠欣然的接受事情本來的面貌,而不是一味的欲想改變他。這樣做將會挑起我們內心的悲傷感,我們將會感到寂寞以及脆弱,甚至感到迎合人意的唯唯諾諾。事實上,這種脆弱卻是連結我們以及他人還有他人痛苦的要素。 倘若我們用ㄧ顆真誠熱烈的心來看待內心的悲傷, 我們的恐懼便會自然顯現。當我們不再嘗試著逃避任何事物,我們將會經歷一個容許擁有脆弱ㄧ面的真實人生。這種經驗在藏文裡稱為Chyos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