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18, 2015

卡盧仁波切~密法如何念咒

卡盧仁波切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八日講於索拿達

六 道眾生,遍滿虛空。於六道中,眾生的生存方式,多至不可勝數。例如,有些眾生能看見其他各道中的眾生;有些眾生則無能為力。六道眾生裡,最不幸的是地獄道 和餓鬼道的眾生。他們的壽命最長,痛苦最劇。地獄眾生受極寒極熱之苦,餓鬼受極饑極渴之苦。若能看到他們,我們即會生起悲心,自忖非得救助他們不可。唯一 能提供我們資料,讓我們了解他們處境的是佛法中對地獄道和餓鬼道的描述。我們看不到此二道,而此二道的眾生亦看不見我們。

我 們若想利益他們,除了修行佛法,別無他途。我們在此世間所能看見的眾生是各種動物,包括鳥、豬、狗、牛、羊、魚、蛙及昆蟲等。這些眾生過去所造之業不善, 如今都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我們能看見他們及其所受之大苦。我們若想能幫助它們,對它們說法是沒用的,因為它們不懂我們的語言。雖然念誦佛號、短咒、長咒 給它們聽,會對它們有所幫助,但我們無法讓許多眾生獲得大益。


我們能傳予法義,並能期望其了解而獲益者是世間的人類。不過,很少有人能了解佛法,可能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懂佛法講的是什麼;那些能懂一點佛法的人,有的對佛法了無興趣,有的則怎麼說也不能起信。由於大多數人皆屬此類,能認識佛法旨趣者僅僅百中得一,故以法教助人很難。
像我們這樣對佛法能有所了解、能生歡喜心,並已入於佛法修行之道者,極少。對我等來說,今生最有益、最重要之事,莫過於見法、修法,以致能行法。


心 是了解佛法所必須討論的根本問題。流轉生死者是心,受輪迴之苦者是心,超越痛苦而成覺利生者也是心。不管是輪迴還是成覺,其中除心之外,別無其他。因此, 認識心是一件極端重要之事。為了要認識心,我們先舉一例。攙雜泥土之水,對我們沒什麼用處,清淨之水則做什麼都行,可供飲用、可以烹茶等等。不淨之心是處 於無明的根本識,猶如泥水;根本智,無染的淨心則有如清水。我們若對心性了解到某種程度,自然會領悟業因果報的運作。結果,我們就會舍惡行善而造善業,我 們的惡業也會因而逐漸消失。對心的了解即是這樣使得我們體會到業因果報所含的真義。


現 在,我們來更仔細地了解心與領悟業之間的關聯。首先要談的是,根本識不淨之心象地一樣,它具有地大的特色,地是堅固的。其潮濕顯示水大的存在;其溫暖是火 大;其活動是風大;其廣大性為湖、樹、草等之所依是空大。因此,地大之中,五大具足。根本識有五大的特色:從根本識出現“八識”、“五蘊”,以及我們經驗 中的其他方面。這些都是在根本識這塊“地”上所種之因。從這些因所生之果很多,猶如上述的泥水,亦即所謂的“因果”。生死輪迴的現象,出自此根本識,也回 歸此根本識。這就是業因果報的運作。


業果以煩惱 為 所依。例如,我們若有某物,心中會想:“這是我的。”如是一來,執著即起。我們若憂慮他人前來奪取該物,就會生起貪心。此貪成為因,一旦融入根本識中,或 刻在根本識上,其後果將是貧窮和更貪。同樣的道理,善因生善果,惡因生惡果。所有佛法中最主要的即是業因果報。理由是,在業因果報方面若行得正,惡業即 減,善業即增,以致我們有可能積聚福智二資糧,而終成正覺。


修 此成覺之道的第一步,是皈依上師和三寶,然後是觀業因果報,依自己的了悟而舍惡行善,名為“資糧道”。當你依序修行下、中、上三個次第的資糧道時,你的善 業隨之增加。最後,你在精進、智慧、忍辱方面也大有長進。至此,你已抵達“加行道”。在加行道,你修禪定和精進,也就是修法。結果,你直證曾用理智所觀的 心性,這是進入“見道”的時刻。依序修行下、中、上三個次第的見道,直到抵達見道極頂為止。至此,我們看心性的空、明與無礙智就像看見密友,一眼即能認 出。


資糧道、加行道與見道,都各含有下、中、上 三 個次第,都是小乘、大乘及金剛乘所不可或缺的。此三道之所依,在三乘中完全相同。三乘無一不是殊勝的悲心、加持和力量之源,無一不是成覺的寶貴方便。不 過,此三道修行時間的長短,在三乘中就大有差異了。在修道所需時間上,小乘極長,大乘比小乘短得多,而我們所講的金剛乘則又遠較其他二乘為短。例如,金剛 乘的行者中,上等根器可即身成覺;中等根器可於中陰階段成覺;下等根器也可在修過三生或七生之後成覺。因此,就金剛乘的修行來看,資糧道、加行道與見道, 都是相當短的,這是因為金剛乘具有充實其修行的方便法和大悲心。我們如今能有機會修金剛乘,真是太幸運了。


關 於此點,有例為證。佛曾說過,沒有比誦“嗡嘛尼貝美吽”更有益的了。發願誦此六字真言一億遍者,可用小乘的方式,那就是獨誦。無論如何精進,也要三年多的 時間才能誦完一億遍。但若用大乘的方式去誦,則可集一百位有相同信仰和志願者,共同誦此真言,把每人所誦的真言遍數加在一起,即成所謂“共同一億遍”,這 比用小乘的方式要快得多了。然而,依金剛乘的看法,誦真言者可想象自己化現為一百、一萬或十萬觀世音,並想象這些化身都真在那裡不斷念誦六字真言。若以信 心修行此法,則只要幾個小時或幾天,就能誦完一億遍,在效率上,諸乘之間有著這樣的差別。


如 果我們只對某一位上師、本尊或佛有大信心,而欲向其禮拜十萬次,那就需要很長的時間。這種修法會除一些障礙和積一些功德,但起信的對象只有一個。在修四加 行時,我們的修法是想象面前空中充滿上師、本尊、佛陀、菩薩、空行母、護者及護法成百、成千、成萬,遍布十方,真的在我們面前現身。我們想象自己發出成 百、成千、成萬的化身,與一切眾生共同向諸上師等頂禮。如是禮拜十萬次,我們所積之功德及所除之障疑,就像禮拜無數個十萬次那麼多。這就是金剛乘道的修 法。


富人可能想要一些金銀綢緞等貴重物品來供養 其 所信的上師或佛,可能先款待這位上師或佛,然後獻上自認為是寶貴的東西,說:“這是我所珍愛之物,希望您肯接受。”這種出自信心的獻供,能為獻供者積大功 德,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同樣的,在修曼達供時,我們不斷向十方諸佛與菩薩,獻上自己的身、語、意和一切所有;獻上過去、現在、未來所積之善;獻上天、人的 各種享受棗美妙之聲色、美味和香味、愉快的感受。我們以大信心,一再如是去做。我們用此修法所積之功德,比上述富人所積要多數千倍、數萬倍、數十萬倍。我 們所積之功德增加,我們的障疑就相對減少。


所以說,金剛乘的這種善巧方便從何而來?從心而來。一切現象皆起於心;心性是空、明、無礙智;若能知此心性,我們就會了解金剛乘所有起於心的善巧方便。有此了解,我們修善、修法就容易了,我們的修行會立即產生效果。


目 前,我們把一切經驗色、聲、香、味、觸都看成是真實的、實存的,我們想:“我存在,有我,我的確存在,”我們有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成見。固執這種成見實在 是極能限製成長和令人衰弱之事,它就像是在索拿達地區的道路上布滿了荊棘,而我們卻光著腳在上面走。扎入腳中的每一根刺,都非拔不可,這使得我們的前進既 費時又困難。顯然,我們若是穿上堅固的鞋,那就好走得多了。


我 們必須觀想、祈求上師、本尊和佛陀,以及對他們生起信心,不這樣做,即不可能行解脫道。佛陀存在,上師存在,本尊存在,因為他們存在,我們才能得到他們所 賜的各種加持及成就。不過,我們所說的佛或上師,並非象鐵、水晶或金銀那樣的物質,你決不可以這種唯物的態度去看他們,上師或佛的本質是空;其性唯明;其 相是無礙智的遊戲。除此之外,他們完全沒有真正具體的形色,就像虛空之空明一樣。了知他們如此,我們即能生起信心,讓自己的心與他們的心合二為一,息念安 住。這種態度及修行,極其重要。


有些人可能對上 師 或佛有大信心,但他們想:“我的上師是真實的,具有這種形相、這種聲音、這種感受等等。我的上師確實存在,我自己也確是某某人,我對這位上師大有信心,我 很敬愛我的上師,我的心全放在我的上師身上,我願盡我所能侍奉我的上師,並以信心修行。”後來,上師圓寂時,他們想:“真可怕!上師圓寂了”他們不勝悲 愁,心想:“我再也看不見我的上師了!”因此,他們深感沮喪和焦慮。這是由於。


我 的根本上師之一是博學有成就的康育仁波切,他是很了不起的人。他有一位法國女弟子,對他極為虔敬,這位女弟子想:“康育仁波切是我的根本上師,我對他有大 信心。”在教禪觀時,康育仁波切要她把心與他的心合在一起。於是女弟子想:“自今而後,我願將我之身與他之身看作是不可分,將我們之語看作不可分,將我們 之意看作不可分。”她在這一點上觀想了一段時間。她的信心純正,修得也好。不過,她潛在的執著心強,不久之後,她好象隨時隨地都帶著上師:他走她也走,他 坐她也坐,如影隨形。她覺得老是有上師在身邊壓力很大,以致白天吃不下飯,晚上睡不著覺,她幾乎要發瘋了。我過去常看到她,如今已有些時候沒見面了,結果 如何,不得而知。


據說,很多人想:“我的上師老了,住的又遠,因此,我不會再見到他了,我們相隔太遠,使我無法得到他的加持。”有很多人真這麼想。


同 樣的,你要把一切聲音都看作是聲與空的結合,是觀世音六字大明咒的自然回音。你要把一切精神現象和活動都看作是觀世音之心,是智與空的結合大手印。心遍虛 空智滿心,讓你的心安住於智之空明,無有散亂。然後,無論做什麼行、坐或任何日常活動你都要保持此智。如是,你的修行就會逐步進展,成佛不再是難事,一切 現象和你的生活經驗都將變為成覺之道的一部分。


於 此世間,每天都有人死去。無論如何,人人都不免一死,但每天出生的人數跟死去的也差不多。因此,這個世間永不會空,而將老是這樣,於此世間,人們有各種不 同的生活經驗,但生、老、病、死則一,無人能免。一切無常,沒有永恆或實存者。我們必須將此點牢記在心,時刻不忘,這是絕對必要的。

Wednesday, June 3, 2015

H.E. Mugsang Kuchen Rinpoche Prayer for Nepal ~~

" To be with Guru you must let go of all concepts, you must be empty of desire and be full of innocence, so as to be a pure vessel. " --- from JAL Palyul


Thanks to H.E. Mugsang Kuchen Rinpoche's  compassion for bringing awareness to the support of Nepal's devastating earthquake catastrophe,  while celebrating Mother's day.




穆松古千法王子


Monday, June 1, 2015

噶千仁波切, 四種觀想



2015億次彌陀心咒持誦大法會Day4:唸誦密咒時的觀想與功德利益
2015 100 Million Amitabha Mantra Recitation Day 4: Meditation on mantra recitation and its benefits
 
尊貴的噶千仁波切在大眾持誦彌陀咒之後,為大眾開示唸誦密咒的數種觀想與誦咒功德:
 
★一、作為本尊想:一咒語即是一本尊;如轉經輪中若有一億遍的咒語,每轉動一圈,就有一億遍咒語的力量,若是行者以菩提心轉動,那麼就等同有一億尊本尊從經輪中化現出來利益眾生。
 
★二、作為供養想:咒語作為供養,莊嚴諸佛淨土,並且能化現種種不可思議的善妙供養。
 
★三、清淨罪障想:觀想咒輪,即能淨化自身與他人的罪障;觀一本尊,可以通達每一位佛菩薩。
 
★四、作為加持想:持誦密咒有威神力,內心要能體認到這樣的功德,如觀修觀世音菩薩的身語意時,若我們明白觀音的心意就是慈悲,那麼我們的禪修即能產生莫大的功德利益。
 
我們持咒時,保持以上四種觀想,那麼將能利益更多的眾生,也能止息自己內心的分別妄念。
 
★此外,還有「悉地成就想」:
共成就:能對眾生升起慈悲心,而且能夠圓滿世間的事業。
不共成就:不忘本尊的功德,且能不斷地意念本尊,在內心了悟菩提心並恆常保持。
 
願利一切有情!
 
台灣噶千佛學會 合十
 
★ 中文 Chinese:
直播頻道:http://garchen.tw/Courses/Live_Webcast
儀軌下載:http://ppt.cc/06itL
 
★英文 English:
webcast link:http://garchen.tw/Courses/Live_Webcast_english
Liturgy Download: http://ppt.cc/w8jNA
 
2015 100 Million Amitabha Mantra Recitation Day 4: Meditation on mantra recitation and its benefits
 
Garchen Rinpoche's talk on the meditation of mantra recitation and its benefits:
 
1. Taking the mantraas Deity: Within one mantra, there is one deity. For example, if there are 100 million mantras in a prayer wheel, everytime it's turned one round, the power of 100 million mantra is generated. If a practitioner turns the prayer wheel one round with bodhichitta, it equals 100 million deity emitting from the prayer wheel to benefit sentient beings.
 
2. Taking the mantra as offering: Taking the mantra as an offering to beautify the purelands of the Buddhas. It can produce all kinds of unimaginable virtuous offerings.
 
3. Taking the mantra as purifucation of negative karma: When meditating on the wheel of mantra, one's and other's negative karma is immediately purified. Meditating on one diety equals meditating on all Buddha and Boddhisattvas.
 
4. Taking the mantra as blessing: Reciting the mantra produces the power of the deity. We should all have this understanding. For example, when we meditate the body, speech and mind of Cherezig, if we understand the mind of Cherezig is compassion, our meditation produces unimaginable merits.
 
If we can keep these four meditations during mantra recitation, we are able to benefit more beings, and our defilements and thoughts are purified.
 
Besides, there is Accomplishment of Siddhis:
Common Siddhis: we are able to arise compassion to sentient beings and can accomplish worldly activities.
Uncommon Siddhis: We will not forget deity and will keep the deity constantly in our mind, realizing Boddhichitta and keeping Boddhichitta to our mind constantly.
 
May this benefit all beings!
 
Taiwan Garchen Dharama Institute

Thursday, April 2, 2015

Evgeny Kissin -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2

Today is Rachmaninov Birtyday !!



After the poor reception of his Symphony n.1 (1897) where composer César Cui likened it to a depiction of the ten plagues of Egypt, suggesting it would be admired by the “inmates” of a music conservatory in hell, Rachmaninoff fell into a deep depression, which lasted for almost three years. During that period of time his musical production and composition activity almost ceased. However, In 1900, he began a course of autosuggestive therapy with psychologist Nikolai Dahl, an amateur musician himself. Thanks to the therapy, he began to recover his confidence and, one year later, the Piano Concerto n. 2 saw the light. At the premiere, Rachmaninoff himself was soloist and the piece was received enthusiastically.

Now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ieces in Rachmaninoff’s repertoire, The Piano Concerto n. 2 is heavily featured in popular culture and has been quoted also in pop music compositions: as far as the derivative works are concerned, the adagio theme appears in the ballad All By Myself: author Eric Carmen, in fact, explained that Rachmaninoff was “his favourite music.” The Muse’s 2001 song Space Dementia has a lyric line —and tear us apart and make us meaningless again— that follows the melody of the first movement (moderato).

Wednesday, April 1, 2015

揚唐仁波切︰如何觀修本尊?

揚唐仁波切︰如何觀修本尊?
格薩爾王,有人說他是本尊, 有人說他是護法。你要把他當護法,他就是護法;把他當守衛,他就是守衛;把他當本尊,他就是本尊;把他當上師,他就是上師。你也可以把他當作上師、 本尊、護法三合一的身份。
  這個灌頂有些人灌了不只一次,基于對上師的信心和對本尊的勝解,多灌幾次頂也可以,五次六次都可以。
  有些人參加很多法會,灌了很多頂。但是心里擔心灌很多頂卻沒辦法一一修,就不敢參加灌頂。不用這樣,那麼多灌頂的本尊,根本修不完的,只要修一個法就可以了。還是可以參加灌頂的。
  有些人還不知格薩爾王的由來,在這里簡單講一講︰
  一千三百多年前,蓮師在人間度化的因緣已經結束,準備到羅剎國去度眾,當時蓮師一干弟子都去送行。藏王赤松德贊的兒子傷心欲絕到昏厥,哭著說以後沒有蓮師不知該怎麼辦。蓮師安慰他,叫他別傷心,說若干年以後,這世界有需要時,他會化身為有血有肉的人出生在人間。後世的西藏國王因為受到苯教影響,對佛法有不以為然的看法。當時藏王是朗達瑪,許多魔王化為西藏鄰國的國王,都要摧毀佛法。于是蓮師化身的格薩王誕生為人,帶著軍隊征討各國魔軍,把魔類的神識遷引到淨土,恢復佛法。
  格薩爾王從十三歲起到八十幾歲都在打仗,他旗下的大將都是印度八十大成就者和蓮師二十五弟子的化身。格薩爾王本身是文殊菩薩的身、觀音菩薩的語、金剛手菩薩的意的化身。所以格薩爾王和他的將軍們都是“出世間的”神祇,不是“世間的”神祇。如果把格薩爾王當作上師來修,可以把格薩爾王想成蓮師,像修上師法那樣觀想蓮師就是格薩爾王,然後持蓮師咒。蓮師是上師本尊護法的總集,修蓮師同時就是修上師本尊護法。
  也可以這樣修格薩爾王,有些人喜歡按照三根本,分別修上師本尊空行。修上師法,就是蓮師;本尊可以選觀音、普巴或威猛蓮師;空行可以選金剛瑜珈女、綠度母或益喜措嘉佛母。
  本尊要觀想得很清楚是很難的,很多人知道有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我們觀想本尊的顏色、穿的衣服、身上的飾品、手上的法器,常常想到臉的樣子就忘了身上的服飾;想到身上的服飾就忘了手上的法器;想到手上的法器就忘了臉的樣子,想到這個就忘了那個。
  很多西藏學者研究了很多年典籍,等到要閉關修本尊的時候還是搞不清楚。真正的觀想是很復雜的。要觀想對面虛空本尊所在的無量宮的所有細節本尊和所有眷屬,要把他們觀想得像從鏡子照出來的那樣清楚,又要把他們想成如幻的顯現,才算達到生起次第。在座的沒人能做得到,所以也不用一定要觀想得很清楚。只要想本尊在我們面前的虛空,真的深深相信他就在那里,就達到生起次第了;然後持本尊咒語,完成以後想本尊放光清淨我們,最後本尊化光融入自己,這樣就是圓滿次第了。
  修上師也好,修本尊也好,要深深的相信,自己在天界也好,在地獄也好,不管我在哪里,本尊都知道。這一世要依止他,下一世要依止他,臨終時要依止他。深深的相信!
  供養護法,要把護法當成是自性的一部分自己心性的顯現。如果只把護法當成外在的對象,是可以得到護法的幫助,自己卻無法得到護法的成就。
  要依止出世間的神祇,如果依止的是世間的神祇,比如山神、地神、河神或者土地公這類的神,他們有時會幫助我們,但有時會傷害我們,甚至我們死的時候,把我們引領到黑暗的地方去。
  若供奉世間神祇,不能把他們當作是自己心性的一部分,也不要把任何魔類當作自己心性的一部分。這樣做容易導致錯亂、瘋狂、情緒不穩定。現在很多錯亂、瘋狂、情緒不穩定的情況,都是跟信仰世間的神祇有關。不要依靠世間的神祇,最好是不跟他們打交道。
  大家都很忙,要工作賺錢。財富是基于因果的,如果有福報,不需要怎麼努力就會有錢;沒有福報,再努力也不會多有錢。不然就要花很多精力才能得到。
  吃的穿的夠用就好,還有代步的車子,就可以了。接下來不妨想想,如何多花一點時間修法。
  大家工作很忙沒時間,修法的時候咒語也不用念很多,念一些就好,快快樂樂過日子,沒什麼煩惱,就可以了。

Friday, January 23, 2015

尊貴的貝諾法王開示 !!!

尊貴的貝諾法王開示 

教法實修的重要性
禮敬法語!
不要談自己的感應和功德,因為許多人都有相同的經驗,見到許多本尊出現,就認為自己非常了不起,我的上師交代過,就是一絲一毫也不要講。
在四魔之中,會令人心思渙散的天子魔,主要就是這個障礙;其它的魔鬼邪崇障礙的方式,容易了知;心思渙散,這個天子魔不容易察覺。

心思渙散的障礙,就是使內心產生非常喜悅,這樣來騙自己;化成讓內心有證悟的覺受出現,和化成本尊的形相,讓我們看到覺得非常喜樂,這樣來障礙干擾行者,使行者心思渙散的天子魔,經常做這種障礙。
如果見到本尊向他人講述的話,自己的證悟功德就會逐漸消失。
如果見到本尊之後,利他之心越來越強,慈悲菩提心也越來越強,這是好的征兆。這些不必問他人,觀察自己內心就知道。
如果見到本尊之後,煩惱心卻越來越粗重,這一定是騙人的。如果大家見到本尊出現,有各種覺受、好的征兆出現,不要感到喜悅,要經常地祈請三寶。


修法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見到許多本尊出現,而是為了要解脫與獲得一切智的佛果。在未證佛果之前,各種的覺受和征兆,都不算什麼,不要去管它。
例如,今天我們要到高雄,在去的路上發現一個地方非常美,就在那邊停住,這樣會不會到達高雄呢?不會。

留戀中間這個美的地方,就不能到達目的地。各種覺受征兆出現的情形,就如同這種情形一樣,只有停留在中間無法到達佛果。
所以在實修佛法時,無論出現好或壞的各種征兆,都不去管它,應當專注的做祈請。


Wednesday, September 17, 2014

我是誰?宗薩欽哲仁波切

慈誠羅珠轉貼文:by 宗薩欽哲仁波切

在寻找“我是谁?”的过程里,「孤单与无聊」非常的重要【宗萨钦哲】

学生问:如何能找到“我是谁”,非常想知道答案。

仁波切答:当佛陀在菩提树下时,第一个星期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上。我想告诉你:对于你提出的:“如何能找到“我是谁”,这个问题本身非常重要。我并不是说它没有答案。但在佛教里面,寻找“我是谁”本身比得到答案更重要。

学生继续问:是不是因为问题本身让我们去思考?

仁波切:是的,所以大家应该持续地去思考“我是谁”。距离菩提伽耶不远的灵鹫峰,很多菩萨曾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我是谁”。其中有观世音菩萨,舍利子..等大菩萨。但是我想说:在寻找“我是谁”这个问题上会碰到很多的挑战,其中有很大的诱惑,这个诱惑就是“想得到答案”。因为人类有种习惯,就是我们想要很快解决问题,我们要警觉这种诱惑。我想让你们去问,“我是谁”。但是我对你们的答案并不是很有兴趣,我只是对你们不断的去问自己“我是谁”这个问题更感兴趣。让我来给你们一些启示,怎么样来问这个问题。你们用手去拉自己的耳朵。这样耳朵会变大。同时也会有一种感觉,对吗?是谁在感觉它?是谁在感受?

还有一些例子,如:你突然忘记你在公众面前忘了拉裤子的拉链,或者一位女士忘了扣上衣的口子,你突然想:我希望没有人看到!谁是这个人特别荒谬的在想,拉链拉起来没有?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带着拉链生下来,我们也不是带着这些钮扣生下来。然后还有更糟糕的东西,这时你感觉到内疚,丢面子,抑郁,感觉到空虚,感觉到没有价值,感觉无聊、孤独。我们应该去寻找“我是谁”的答案,但是所有的这些无聊啊,是不是扣扣子,是不是拉拉链,面子,罪恶感,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我,就像海上的灯塔一样。在找自我的过程当中,在黑暗中,“我是谁”?“我是谁?”这些就是一些灯塔的光亮,Hi,我在这儿,我在这儿!作为一个佛教徒,我祈祷,希望你们总是觉得抑郁,感觉到内疚,忘记拉拉链,忘记扣纽扣,在那里你真的会发现一个赤裸裸的人,无聊和孤独非常的重要,当然这需要在你知道如何运用“无聊”“孤独”时。

但是大部分的时间,当你觉得无聊孤单时,你是怎么做的呢,你会去上微博,上Facebook,看电影啊,参加晚会啊,在这样的情况,你就已经不再寻找“我是谁”的答案了...

Wednesday, September 3, 2014

大樂蓮師~~~~

http://blog.xuite.net/palyul/blog/157210709-

大樂蓮師 蓮師遂願成就十三本尊灌頂介紹

蓮師遂願成就十三本尊灌頂介紹

《蓮師十三本尊》

主尊:貝瑪桑巴瓦
1蓮師忿怒尊→上師退敵勝尊  2、蓮師藥師佛→上師大醫王
3蓮師財神→上師大自在財神  4、蓮師開取岩藏→上師眾中尊
5蓮師除秘地障→上師圓滿導引尊  6、蓮師解猛獸難→上師護法王

7蓮師除四大障→上師虛空尊  8、蓮師除牢獄厄→上師解凶暴縛
9蓮師解殺戮厄→上師金剛鎧甲  10、蓮師引度極樂→上師遮死時苦
11蓮師救中有險→上師中有解脫  12、蓮師解脫輪迴→上師斷輪迴苦 
13蓮師大樂→上師六道依怙尊

十三本尊法門亦稱蓮師十三口訣,藏音桑巴倫助瑪其內具足生圓
二次第、事業增補等,為蓮花生大士離開西藏前往羅剎國時,於貢唐涯
口對藏民後轉之法輪,除五位清淨弟子外,片語隻字都不外傳的極密法
、救度藏民痛苦的方便法門。

所有蓮師應化途中不共的特法,包含了藏傳佛教舊譯八大嘿嚕嘎續精要
、新譯六法及六支加行之深義,能即生獲得金剛總持之果位、今世淨除
揚顯密教法之障礙、廣興佛行事業,能取所居天龍護法之靈識,從
承辦交付之事業,法、財、欲及解脫等四部各緣境,心想任運而成,為
加持之大寶藏。

蓮師十三本尊在藏語是蓮師圓滿心願之意義,其功德利益總集來說,得
使我們事事皆得吉祥滿願如意,只要接受十三尊灌頂勤修本尊心咒、
諸本尊,則能滿我們一切善願,分開來說則有十三種不同的功德利益
可除去地、水、火、風和戰爭所帶來的種種危厄災難,更可免除疾病、
盜賊之侵害,增廣財富、登望、權勢。

若虔心供養及修持蓮師十三本尊,可獲得圓滿心願的大力加持,更能
除眾生所有的煩惱,免於戰爭之畏懼、疾病之痛苦、獲得延壽與財運的
加持、免除地、水、火、風、毒蛇猛獸及各種和修行上之障礙、盜賊及
武器之恐懼,袪除中陰時的怖畏、降伏魔祟、消除外內秘密諸般障難,
善神護佑、令一切鬼神恭敬聽命,更能往生蓮師與極樂淨土,最主要可
迅速獲得出世、入世諸願望的圓滿實現。

《蓮師十三法壇城尊眾簡介》

主尊:貝瑪桑拔瓦
貝瑪桑拔瓦,總攝佛、法、僧三寶與上師、本尊、護法三根本,為蓮師
八變之一,身粉紅色,雙手結定印,手上托寶缽,著三法衣,內穿白色
,表密乘圓滿;中間著藍掛,表大乘圓滿;外罩紅色,表小乘圓滿,頂
戴紫紅色班智達帽;以雙跏趺坐於蓮花日月輪上。

中央:蓮師忿怒尊
亦稱上師退敵勝尊,藏名咕嚕切瓦措,主剋敵致勝,無往不利,其身紅
黑色,穿著白、藍、紅三層法衣,右手持卡倉卡天杖,左手托盈血天靈
蓋嘎巴拉,法像威立於壇城中央蓮座上。

東方:蓮師藥師佛
又稱上師大醫王;藏名為咕嚕面及喇,身藍色,著白、藍、紅三色法衣
,右手持藏青果可子連枝帶葉,左手托盈血天靈蓋法器嗄巴拉,威立於
城東方蓮瓣之上,蓮師藥師佛主藥師種姓,可令一切煩惱、病痛凈除
,屬息災法門。

南方:蓮師財神佛
身黃色,穿白、藍、紅三法衣,又稱上師大自財神,藏名咕嚕諾拉旺奇佳
,威立於壇城南方之蓮瓣上,右手持摩尼珍寶,左手托盈血天靈蓋法器嘎
巴拉,蓮師財神主一切財物資糧,賜福如雨降,凈除貧困之苦,屬增益法
門。

西方:蓮師開取岩庫
亦稱上師眾中尊,藏名咕嚕拉貝拉,身紅銅色,穿白、藍、紅三法衣,右
手持蓮花,左手托寶篋,威立於壇城西方蓮瓣之上。

北方:蓮師除秘地障
亦名上師圓滿導引尊,藏名咕嚕住貝列貢,身綠色,穿白、藍、紅三法
,右手持旗槍,左手持降魔普巴杵,威立於壇城北方蓮瓣上,主大悲導引
,凈除障礙,屬於誅法。

外東:蓮師解猛獸難
亦稱上師護法王,藏名咕嚕耕奇作,身白色,穿白、藍、紅三色法衣,
手持骨製小鼓,左手盈血嘎巴拉,威立於壇城週邊東方之蓮花上,主庇祐
一切怖畏,凈除一切殘暴。

外南:蓮師除四大障
亦稱上師虛空尊,藏名咕嚕炯西旺久,身藍色,穿白、藍、紅三色法衣,
右手持四大為基之寶瓶,左手持火、風,威立於壇城週邊南方之蓮花上
主遮止一切地、水、火、風等四大所成之障礙。

外西:蓮師除牢獄厄
亦稱上師解兇暴縛,藏名咕嚕瑪論哲傑,身紅色,穿白、藍、紅三色法衣
,右手持鉤杵、鉤環,左手持煉鉤、小鈴,威立於壇城之週邊西方之蓮花
上,主凈除一切怖畏、牢獄之災。

外北:蓮師解殺戮厄
亦稱上師金剛鎧甲,藏名咕嚕多傑郭查,身黃色,右手持寶劍,左手持鉞
刀杖,威立於壇城之週邊北方之蓮花上,主威攝魔部、降妖除怪,凈除一
切殺戮之災,主威攝魔部、降妖除怪,凈除一切殺戮之災。

Friday, August 29, 2014

天法伏藏大師化身,穆松古千仁波切@Mugsang Kuchen Rinpoche

穆松古千仁波切 ~~~
天法伏藏大師明珠多傑化身  



雪域佛教的发展中,莲花生大师、赤松德赞国王、堪布寂护的贡献巨大,恩德无与伦比。孟松圣地,是莲师亲临加持的地方,也是康巴二十五圣地之事业圣地,莲师二十五弟子中的玛仁千、努松杰、毗卢遮那、沃巴企杰多吉、阿多衮秋坚参、衮秋夏伽森格、赛洛.登巴嘉参等大成就者均在此修持过。莲师在孟松圣地降服恶魔后,将部分岩取伏藏埋藏于此,并授记于未来因缘成熟时,将有大成就者出现,取出宝藏。
多年后,因众生善业与功德成熟,宁玛巴白玉传承祖师之明珠多杰仁波切在西康昌都地区降生,并由伟大的金刚持明·噶玛恰美仁波切予以认证。噶玛恰美仁波切将年幼的明珠多杰带在身边,传授他基础佛法至甚深大圆满教法。待另一位大成就者仁增·昆桑谢拉前往西藏拉萨,途径昌都时,噶玛恰美仁波切对昆桑谢拉言:“汝勿用前往西藏拉萨,可携小祖古(活佛)一同前往圣地孟松处开取伏藏,对佛教事业贡献更巨。”
昆桑谢拉尊者携同明珠多杰抵达孟松圣地后,众多天龙八部、勇父、空行、人与非人等均向坐于磐石之上的明珠多杰仁波切顶礼,此处的石头上至今仍留有人与非人的足迹,清晰可见。明珠多杰仁波切幼年时经常示现各种神通,他曾以羊奶书写六字大明咒、莲师心咒于金沙江旁的岩石上,石头上至今仍留有白色的字迹。明珠多杰仁波切于闭关中,得知众生常受龙王伤害而患麻疯病、皮肤病之苦,降服龙王后,仁波切建造了一座龙王舍利塔,这一珍贵的宝塔至今仍是无数藏人祈祷治病的殊胜依怙,凡生病之众生,经绕塔祈祷后,皆能不药而愈,甚为灵验。
在众多的伏藏法中,宁玛巴白玉传承天法尤为殊胜,此乃明珠多杰仁波切在净观中亲见原始法身佛——普贤王如来,以及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诸佛菩萨持续多日亲自为明珠多杰仁波切灌顶传授,再由明珠多杰仁波切授予昆桑谢拉汇编整理,数量之多,连骡子都快驮不动。孟松圣地,即是明珠多杰仁波切开启天法意伏藏的地方。后来,仁增·昆桑谢拉尊者建立白玉寺,成为白玉寺的第一任住持,明珠多杰仁波切预言,天法将由此宏扬至大海边际处。如今,不计其数的白玉中心在欧美等众多海外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可见,明珠多杰仁波切当初的预言已经实现。
之后,明珠多杰仁波切转世化身为尊贵的噶玛古钦法王,掌持和弘扬白玉传承法脉。第三世噶玛古钦法王邬金埵昂·却吉尼玛涅槃后,其身、语、意分别化现为第四世噶玛古钦法王噶玛厅曲宁波、顶果钦哲法王、孟松古千仁波切。
历代的噶玛古钦法王和贝诺法王互为师徒,第三世噶玛古钦法王于弟子第二世贝诺法王巴千都巴的梦中预言自己转世的家庭及环境。后由第五世佐钦法王佐钦·图丹确吉多杰仁波切寻获该转世灵童,其家庭及环境均与第二世贝诺法王之梦境吻合。第二世贝诺法王以十种方法予以认证,确定该转世灵童为上师第三世噶玛古钦法王的化身,此即为第一世孟松古千仁波切。
第一世孟松古千仁波切自幼天赋异禀,精通经律论三藏教法,显密圆融。所有本尊经其精进修持皆获成就,尤其殊胜的是在修持普巴金刚教法时,坛城中的普巴杵现普巴舞,此普巴杵至今仍供奉于孟松寺。孟松古千仁波切在孟松寺建寺、造塔、印经、供僧,对佛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后半生的事业早已被蒋扬钦哲仁波切授记:在西藏拉萨广弘佛法,并与敦珠法王互为师徒。果然,第一世孟松古千仁波切后来在敏珠林寺建寺庙、塑佛像、印经书,不分昼夜精进修持利益众生,待完成所有的佛行事业后,于公元1957年8月10日,在桑耶寺旁的龙钦巴(又名无垢光)尊者灵骨舍利塔前,以金刚跏趺坐示涅磐。第一世孟松古千仁波切涅槃后,孟松寺全体僧众以各种殊胜荟供、供养等祈请仁波切再度转世利益众生。
公元1974年4月10日,第二世孟松古千仁波切于各种吉祥征兆中诞生于印度北方,父亲名为“班巴多杰”,母亲名为“苏南央宗”。仁波切在其母亲怀胎六月时,即由依怙主敦珠法王和依怙主贝诺法王两位尊者共同认证为上一世孟松古千仁波切转世无疑。白玉传承第十一代法主、第三世贝诺法王历经各种障碍,排除万难后,终于在印度北方寻获孟松古千仁波切转世灵童。
年幼的孟松古千仁波切
第二世孟松古千仁波切于两岁时升座,四岁时即在顶果钦哲法王座下接受《大宝伏藏》灌顶,从多智钦法王前接受口传;五岁起,学习藏文的读写以及经续仪轨的诵修课程;渐次从第三世贝诺法王座前接受了宁玛巴《教传全集》灌顶、《天法伏藏》的前行,乃至气脉、大圆满的解脱引导以及热那林巴伏藏法和《大宝伏藏》等,另外也学习前世的解脱行传。从孩童时代起,第二世孟松古千仁波切依止贝诺法王获得了基础教法、扎龙及大圆满等殊胜完整教法。年轻时,第二世孟松古千仁波切入读白玉南卓林寺下属的“前译宁玛佛学院(雅久宁玛佛学院)”,闻思共通明处与不共内明教典。
孟松古千仁波切与根本上师贝诺法王

贝诺法王与三位心子:噶玛古钦法王、蒋康祖古仁波切、孟松古千仁波切
贝诺法王深知孟松古千仁波切宿世悲愿,曾预言仁波切将以传法和修持等方式令佛法广弘。
自贝诺法王示现涅槃后,孟松古千仁波切与蒋康祖古仁波切一起住持白玉南卓林寺,共同协助噶玛古钦法王管理白玉传承事务。孟松古千仁波切期许:“在此末法时期,我们应以护持、宏扬佛法为己任,为圆满根本上师心愿而努力。”

Tuesday, August 19, 2014

用白話說" 法無我 " !

小貝諾法王 

首页> 慧灯之光> 慧灯之光一 无我的修法(下)
作者:堪布慈诚罗珠 发布时间:2011-04-23 来源:慧灯之光一

三、法无我的具体修法

(一)什么是法我
要精通“法无我”,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法我”。“法”是何意呢?本来,轮回和涅槃的一切所知都叫作“法”,但在“人我”和“法我”分开以后,“法”的范围就缩小了一点。除了“自我”和“我所有见”(执着属于我的东西)以外的所有的有为法和无为法叫作“法”。“我”是什么意思呢?“人我”的“我”可解释为“自我”或“自己”。而“法我”的“我”不是此意,而是“实在”、“实有”的意思。
在中观里有纷繁复杂的断除“法我”的具体方法,此处舍去复杂的,而只讲最具体的。
印度白玉南卓林寺
(二)证悟法无我(空性)的方法
所谓“最具体的”,是指从三个角度进行的推理:第一是观察“因”(指因果的“因”),抉择不生;第二是观察物质的本体,抉择不住;第三是观察“果”,抉择“不灭”。这样从三个角度进行观察以后,得到什么结论呢?就是“不生、不住、不灭”,这是三个关键的问题。
佛陀的《般若波罗密多经》和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等经论告诉我们,诸法“不生”、“不住”、“不灭”。而我们却认为万事万物,包括人或者外界的山河大地,都是首先有产生的阶段,之后有存在的阶段,最终有消亡的阶段,即“有生”、“有住”、“有灭”,因此认为一切法都是存在的、实有的。
这是常人的观点,极其简单。他的证据来自于自身的眼耳鼻舌身,对于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所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就判断它存在。比如:当眼睛看到“蝉”的诞生、生长变化直至死亡的时候,我们就说:“蝉有生、有住、有灭。”又如,当敲击或吹奏某一乐器时,耳识就感觉到一种声音的产生;这种声音持续一分钟也好、一小时也好,都认为它仍然存在,这是住的阶段;最后它停止的时候,又认为这种声音消失了。实际上,外面存不存在这样一种声音呢?我们凡夫认为存在。因为我们听见了或者通过仪器看到了声波,这就是证据,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证据。而这些证据都来自于耳识和眼识。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认为它们是不会有幻觉的,一切都是它们说了算:它们听到、看到,就认为有;它们没有听到、看到,就认为没有。这是常人的逻辑,也就是我们的基本逻辑,也就是全人类、全部生命的简单逻辑。如果眼耳鼻舌身有错,要用怎样的办法来挽救呢?没法挽救。这时,即便使用最精密、最先进的仪器,还是需要用眼睛去观察。没有了眼耳鼻舌身,就没有办法认识事物。因为,一切的证据都来自于眼耳鼻舌身,假如它们有错的话,我们就毫无办法了。这就是常人的观点。
佛的般若波罗密多的观点是什么呢?虽然佛理解常人的观点,但是佛的观点已经超越了常人。佛说过:我不与世俗人争论,但世俗人会与我争论。这句话的意思是:世俗人看到的,佛也不说他们没有看到,他们是看到了,从世俗人眼睛的角度,佛可以理解这些存在的东西。但是,他们所看到的,并不一定存在;他们觉得不存在的,也不一定不存在。
如前所讲,我们认为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生有灭的,而证据则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即使是上师或佛陀的教言,也要通过耳朵才能听闻,不然如何闻法呢?总而言之,如果不靠眼耳鼻舌身,我们是没有办法辨别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的。而现在,我们却要通过佛的推理方法来推理观察。

(三)抉择法无我的逻辑
1、从因的角度去观察,抉择不生。从因的角度推理,叫作“破自他生因”。“破自他生”是指破除“自生”和“他生”,这种推理的逻辑叫作“因”。破自他生因也叫作金刚屑因。这种逻辑是如何推理的呢?
首先,要观察有无“自生”的可能。这是不可能的!平时,我们也不认为诸法是“自生”的。在外道中,有“自生”的观点,他们的依据是一个比喻:从太阳落山到第二天天明之前,虽然看不见太阳,但是,不是太阳不存在,太阳是存在的。他们认为:同样,在稻芽没有产生之前,仅仅是看不见稻芽而已,实际上它也是存在的。这是部分外道的观点,常人不这么认为,故也无须特别去破,这里主要是破“他生”。
很多人认为:“他生”是正确的。例如,我们认为稻种和稻芽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所以,稻芽是他生的。下面我们来仔细地观察一下,观察时同样没有教条可循。前面曾经讲过,佛教里没有教条。所谓教条,是指对于一个教派的观点和教义,不管是对是错,都要去相信。但佛教并不是这样的,那我们该如何观察呢?
如果诸法是“他生”的,就有一个明显的漏洞。例如,稻芽如果是因稻种而生的,那么它们的存在是同时的,还是有先有后呢?
如果是同时存在,就不对了。因为,这意味着因、果同时存在,即因存在时果也存在,果存在时因也存在。既然因存在的时候果(自己)已经成立了,因还须对果起什么作用吗?实际上,这个因是没有用的,即稻芽不因稻种而生。这种逻辑,我想大家都能够理解。
“同时存在”的概念是什么?即是指两个事物不是相互观待的,而是各各独自成立。若因和果是同时存在的,它们之间就根本不可能有因果的联系。“因”根本没有给“果”带来什么影响,怎么会是它的因呢?我们从小到大一直认为,有因有缘才有果。所以,因果同时存在是不对的。
不过,很少有人觉得因果是同时存在的,大多数人的观点是“明年长出来的稻芽,在今年的稻种上是不存在的,只有当温度、湿度等所有的条件具备以后,才会产生一个以前不存在的新稻芽。”这是宏观世界中常人很粗陋的观点,而微观世界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概念。当我们在最微观的世界中去观察时,会发现微观世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第二刹那时,第一刹那已经不存在了;而第一刹那时,第二刹那还没有诞生,那么,所有的物质的存在都仅仅是一个刹那而已。
这一点,很多学物理的人都知道。量子物理中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来自于此。测不准原理是指:对于一个非常小的粒子来说,它的速度和位置是无法同时测量的。如果它的位置可以确定,它的速度就无法测量;如果它的速度能够测量,它的位置又无法确定。因为,速度=距离÷时间,而距离=终点位置-起点位置,时间=终止时间-起始时间,可是,粒子没有时间的相续,仅仅是一刹那地存在,它的速度自然也就无法测量了。量子物理已经比较接近佛教的有些观点了,但佛教所讲更加细致入微。
在这样的微观世界中,所有的物质都是一刹那地存在。如果认为,在第一个刹那所有的因(条件)都具备以后,于第二个刹那果才产生,就意味着:在第一个刹那所有的条件,如温度、湿度、种子、土壤等都具足时,果还不存在;当第二个刹那果产生、存在的时候,所有的因却早已消失不在了,它们从来没有见过面。那么,“因”是怎样把它的“果”产生出来的呢?因存在时,假如果也存在,因就可能给果带来一些影响、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在果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因又能影响谁、作用谁呢?仔细想想,因存在时,“果”就像虚空一样,“因”能对虚空起作用吗?不可能的!同样,既然因果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有前后次序,果存在的时候,因又不存在了,那因怎么起作用呢?这就像死人和活人,当一个人诞生之时,另一个人已经死了,那个死人能对这个活人做什么事吗?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二人根本无法见面。在微观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前后的两个物质不可能在一个时空中同时存在,既然不能在同一时空相遇,它们之间又怎么会产生因果关系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为何会产生宏观的事物呢?这叫作因缘和合。也就是说,在不观察时,一切都很好,可得的都能得到;但是,细微观察的时候,这一切都没有了存在的理由和证据,得不到因果的关系,那些平时认为非常实在的东西就开始在我们手中消失了。
经过以上分析,“他生”是不成立的。但是,只有在微观世界中才能这样推理。在宏观世界中,因果就像父亲和儿子一样是可以见面的,这是常人的观点。实际上,宏观世界中所谓的“因”“果”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因果关系。
“自生”不成立,“他生”也不成立,那么“自他共生”更不成立,除此之外,有没有第四种生呢?没有!由此可见,所有的物质是“不生”的。因果关系不是逻辑推理的结论,而是我们眼耳鼻舌的结论。从眼耳鼻舌的角度看,有因果的存在、有六道轮回、有学佛成佛……;但是,通过逻辑推理,从非常微观的角度去看,这一切都不存在。
请大家好好思维一下,我们认为所有的物质是可以产生的,那么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呢?正式修行的时候,也如此推理,最后会深深地体会到万法无生。那时,心就专注于“不生”的境界当中,并于此境界中安住下来。刚开始时,时间不会很长,只有几秒钟或一分钟。因为,还没有太大的能力,这个境界会很快消失。消失的时候,又重新开始观察物质是如何产生的。然后,又再次体会到它们是不生的,此时心又专注在这个境界当中。这叫作“不生”的修法。这样观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理解、体会佛所说的“不生”。
平时,我们明明看见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生的,怎么会是“无生”呢?前面讲了,有为法的产生是我们的眼耳鼻舌的观点和结论,“不生”则是超越了常人概念的一种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思维方法。
学化学的人更容易理解这些。当几种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会有新的气味或颜色产生。有些气味和颜色在原有的物质上是绝对没有的,但是,当它们和合之后就产生了新的物质,他们也不知道这些新物质是从何而来的。其实,这叫作因缘和合。万法都处在这样一张因缘的网里、相互观待着,两个或更多的因素组合起来,就会产生一种新的因素。比如:为何能在完全没有红色的物质当中产生红色呢?为何能在毫无臭味的材料当中产生臭味呢?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无论怎样去寻找,都无法找到答案。“它就是这样产生的!还需要什么证据吗?”人们会这样回答。但是,这些都是我们眼耳鼻舌的幻觉,佛告诉我们这一切叫作“因缘和合”。万法虽然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的眼耳鼻舌却能感受到,佛说这叫作“如幻如梦”。
梦是什么呢?虽然我们在做梦时能看到、感受到梦境,但现实中却并不存在梦中所见的一切现象,所以,梦是虚幻的。同理,我们眼耳鼻舌的所触所及,若用种种方法去观察,就都是不存在的,故称宏观的一切现象都是如梦如幻的。这不只是一个观点,而且是一种修法,依此修行是可以证悟的,证悟之后就可以随时控制外境,以前已讲过很多例子。
这是我们讨论的第一个角度:观察因,抉择不生。
2、从物质本体的角度去观察,抉择不住。中观里抉择“无住”的推理方法,叫作“离一异因”,这相当重要,以前也曾讲过多次。所谓的无住,是指眼睛当下所见之物是不存在的。常人认为这句话很荒唐:我们的眼睛明明看见它的存在,为什么说不存在呢?要解释这种疑问,同样要区分二谛(即胜义谛和世俗谛),这点很重要。眼睛看见东西存在是世俗谛,是眼耳鼻舌的结论。所谓的“不存在”不是指眼睛没有看到,眼睛是看到了!比如:做梦时所见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但这不是说没有做过梦,我们确实做梦了。同样,不是说眼睛没看见,我们的眼睛确实看见了它的存在,但它却是不存在的。
比如:将一块布分解成毛线、毛线分解成羊毛、羊毛分解成微尘、微尘分解成更小的微尘,再分解下去,最小的微尘是什么呢?所谓最小的微尘是指在微观世界中不能再分的粒子。为什么不能再分呢?如果要它成立就不能再分;如果无须成立它,要看透它究竟是什么,就要分到底。再分下去,连最小的微尘也不能成立。最后,这块布就消失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山河大地,包括人体等所有的物质,都是可以这样分解的,分解到最后都会消失的。这是我们佛教的理论,量子物理还没有达到此境界。
3、从果的角度去观察,抉择不灭。这种推理的逻辑叫作“破有无生因”。“因”是“逻辑”的别名,是指推理和抉择的工具。通过此“因”去观察,可以破“有无生”。何为“有无生”呢?比如:播下稻种之后可以发出稻芽,那么,稻种是产生了原“有”的稻芽,还是产生了从“无”中生有的稻芽呢?这叫做“有”、“无”。我们要思维在稻芽发出的时候,是已经存在的稻芽产生出来呢,还是以前不存在的稻芽现在产生出来了?也就是观察果的本体在果没有诞生之前是有还是无?不是说诞生之后的有无,而是说诞生之前的有无。
如果说果诞生之前是“有”,就是自生,一般人都不这样认为,实际上这也是不可能的。常人以为在果诞生之前它是不存在的,因缘和合后它就存在了。也就是说,在果诞生之前,因法存在的时候,果法是不存在的,是“无”。如果这样,因又是如何让果产生的呢?比如说:如果有树木的存在,斧头、锯子才可以去砍它、锯它;如果没有树木的话,拿斧头、锯子去砍什么、锯什么呢?因为树木不存在,这些工具就没有办法起作用。在仔细观察后可以发现,因绝对没有办法让果产生,果也无法看到因的存在,只是在因缘聚合之时果就出现了,因缘和合就是这样的。
很多人以为,农民种庄稼的时候只有因没有果。正因为没有果才要种庄稼,如果已经有了果,为什么还要种地呢?农民就无须种地了。正是种地之后的种种因缘,才使“没有的果”产生。但是,“没有的果”就像虚空一样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因又是如何让它诞生的呢?在极细微的微观世界中观察,只能说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没有一个因能让“没有的果”诞生。所以,果是不生的,不生就不可能存在,不存在就不可能消灭。这就像一个人若没有诞生,就不可能存活;若没有存活过,也就不可能有死亡一样。
四)法无我的观修次第修法时,我们闭着眼睛认真地思维之后,深深体会到一切法都是“不生、不住、不灭”的,眼识、耳识、鼻识等以前认为实有的东西实际上是没有的,然后心就专注在空性的境界当中,如前所讲,这叫作观修空性,对于初学者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观修只是静坐,虽然心里不起任何杂念的境界有可能保持很久,但也没有太大的作用和意义。前面曾经提到过,动物冬眠的时间也很长,却没有什么功德。心里没有正知正见只是不起念头,则毫无意义可言。当我们深度睡眠的时候同样没有思维,人昏迷时也没有思维,可这些有什么作用呢?没有!在色界和无色界中,天人不是在一天两天,而是在很多劫当中都能不起一个杂念(学过《俱舍》的人知道,“劫”是一个时间概念,就人类的时间而言,是难以统计的极其漫长的时间),但是,他们还是没有得到解脱。所以仅是追求静心这一点并无用处,还需要有正知正见。
对于初期的修行人来说,正知正见是通过思维而获得的。当然,学密宗的人通过气脉明点的修法或是大圆满的窍诀,也许无须通过如此复杂的思维就可以轻松地证悟。但是,这种轻松地证悟是需要条件的,要在修加行、积累资粮等众多因缘具足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若因缘不具足也没有那么轻松,所以观修是非常重要的。
观修的含义是指,在没有空性感受的时候去思维,有了感受时就不再思维,心在这种境界当中安住下来,当境界消失的时候又去观察。通过中观的修法对空性有了较好的了解和体会后,再修大圆满的窍诀很快就可以证悟。因为,中观的修法已经为修大圆满铺路、奠基了。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除非是根基非常成熟的人,否则一般的人会因执着极其浓厚而很难在一刹那间证悟。仅仅通过中观的修法也是可以证悟的,但与密宗的窍诀相比,其速度是很慢的。
这些是中观抉择“法无我”的修法。“法无我”的修法在中观的论典里有很多,今天只是从因、果、本体这三个角度来抉择诸法不生、不灭、不住。不生不灭是物质的本体,是实在的;有生有灭是物质的现象,是虚幻的。但我们不能以空性为由而不取舍善恶因果,这是很大的错误;也不能以存在因果为由而执着不空,这同样是很大的错误。二谛必须圆融才谈得上是中观。
在人无我的修法里提到过,现在有些居士听到禅宗里面讲不执着,便对放生、念咒、拜佛、因果的取舍,统统说一句“不执着”(意思是可以不做这些)。“不执着”是最后的境界,现在我们怎么能够不执着呢?!从前,和尚摩诃衍到西藏桑耶寺讲禅宗时就是说一切都不要执着。一些西藏人听信其言,导致寺内原有的供佛传统突然间断,佛像前居然已经断了供品。这种做法实在让很多有识之士难以接受,他们就迎请了噶玛拉西拉——一位印度的中观论师来与摩诃衍辩论。为什么要与他辩论呢?因为他不讲究次第,而只说一句“不执着”,这会误导很多初学者。

如果能够证悟,就可以不执着,但这是需要过程的;如果没有证悟,刚开始时就不执着于思维、修加行和因果的取舍,那么就如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所阐释的那样:如果“不执着”就可以解决问题,那么所有的众生在修行上都是不执着的,但他们却并没有解脱。所以,我们既不能堕“有边”,也不能堕“无边”。所谓堕“无边”,就是指听到禅宗讲的一些“不执着”、“不可思不可言”,以及中观有关空性的字眼,就认为无须作因果的取舍,无须修行,无须做世俗的布施、持戒等等。所谓堕“有边”,是指因为听说了佛、三宝、四谛、因果和轮回的存在,就认为一切是实在的、不空的。首先,我们不要堕二边,行中道;最后,就无所谓中道或二边,完全没有边执了。在达到这个境界时,就能够自由自在了;在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之前,我们还是不要让自己走这些边道。
在证悟空性之后,禅定时心就专注于空性,从此时的角度来看,一切都是不生、不灭的,但因为尚未成佛,还是会出定的。出定之后,依然有山河大地的存在,在这个境界里仍然要积累资粮、清净罪业、注重因果的取舍。如此修行,才能成佛有望。
五)修法无我的作用
空性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断除“我执”,而且可以帮我们断除贪心、嗔心等烦恼障和一切所知障。一般来说,有贪心就修不净观,有嗔恨心就修慈心。可是,如果证悟了空性,贪心、嗔心就无须不净观和慈悲心来解决,空性就可以解决一切,它是一种综合的对治法。这是中观的修法,是思维和安住的交替:思维到感受至深时就静下来,再不思维,专注于此境界中直至感受消失,又开始新一轮的思维和安住,如是反复轮换,这是初期最好的空性修法。除非你们能在一刹那间证悟大圆满,否则空性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修上去的。这样修至少能够在心里播下殊胜的解脱种子,对治贪、嗔、痴和执着也有明显的作用。
汉地很多居士喜欢念诵《金刚经》、《心经》、《药师经》和《地藏经》,这当然很好。如果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帮助,无论是念经、烧香或拜佛都很殊胜,但最主要的是,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修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若要解脱,必须要修这些修法。

(六)结尾
对这些修法,我是用世俗的语言而非佛教术语来讲述的。如果用佛教的专有名词来讲,恐怕很多人会感觉陌生、难以通达,这样就没有意义了。但是,我讲述的所有内容,都来自于佛经和高僧大德的论典,而不是我擅自胡诌的。在这些方面,我不敢随意乱讲。
从以前介绍的全部内容,已经具备了一条比较完整的解脱道路。如果一个人能真实依此去做,就基本上可以到达比较高的境界。如果不做,则即使学遍了三藏十二部经典,也不会对修行有太大帮助。修行是很重要的!
除了空性以外,有关出离心、菩提心的道理和修法,可以在同学、同事之间或居士当中互相讨论,也可以给不信佛的人讲一些皈依的利益和修行的必要。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虽然不算是传法,但在讨论或聊天时谈一些有意义的话题,于无形中会利益其他的众生,这是有必要的。其他的都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只有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才能解决。目前,绝大多数人仍处于修出离心和菩提心的阶段,不要着急去修空性。若是非常喜欢空性的人,也可以抽时间修一修。但我们现在主要应该修出离心和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