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Kongtrul Rinpoche (康楚仁玻切).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Kongtrul Rinpoche (康楚仁玻切).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January 30, 2008

上師與弟子的關係: Page 4

Page4 Line1

只要我們心中擁有很清晰的目標, 願望及焦點, 我們將會確定自己的位置, 與上師的關係也就會更加的清楚明白. 換言之, 倘偌我們了解扣環的必要性, 我們自然的就會了解掛鉤的本質; 事實上, 他們是相互依存的. 在這個基礎上, 我們便能夠很清楚的認知, 弟子與上師之間的關係與互動, 幾乎完全是仰賴我們自己的態度, 與開闊的心胸, 以及我們長遠的願景.

Line7
當我們開始建立成為扣環的同時, 我們也逐步的建構對上師龐大的感謝之心, 也更對上師的傳承給予最高的感激. 在修行的道路上, 我們會逐漸體會上師給予我們引導的重要性, 不然我們將會迷失在困惑當中, 然而這種由衷的感激,卻是當我們在摸索當中自然不造作的情況下產生的. 透過上師的指引, 我們將會與上師連結, 發掘更深遠更寬廣願景.

Line13
在這樣的願景下, 任何與”我”有關的想法都將不再重要. 例如, 我的難題, 我的習性, 我的心靈, 我的體悟, 我的成就, 我的知識等. 事實上, 仁玻切說這些事情, 都與我, 真正的”我”沒有關係, 它們只與無知的行為有關. 當我們提及”我的”無知, 實際上所指的應是有情眾生的無知---全體眾生的無明. 當我們提及我的心性, 或是我的體悟, 我們需要了解, 這裡所說的我的心性, 指的就是眾生心的本質. 上師與上師所延續的傳承, 即是覺悟心性的化身, 然而, 上師與傳承,即所謂的掛勾, 必須要靠我們來創造.

上師與弟子的關係 : Page 3

Page 3 line3

當你的意念,也就是自心,逐漸脫離”無自性存在”的狀態時, 弟子們將會漸漸領悟生命真實的意義. 然而, 這句話的涵義又是什麼呢? 心的本質是與三世諸佛的智慧以及慈悲無二無別的。這樣的本質應是人人都與生俱來的,只不過都被無明愚癡所覆蓋。 因此,我們必須依靠慈悲為懷的上師來點醒我們,讓我們從深沉的睡夢中甦醒過來。 信任我們的上師,與信任他教導我們的真理是相同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麼說,上師是不可缺少的。 Kunchyen Longchenpa 曾說:

Line11
“ 上師就如同行在危險道路上護航的使者 :
他保衛我們不受凡塵惡魔的侵犯,
讓我們的身口意都具有足夠的信心與熱誠。
必須當下尊敬他,且依循他。”

Line15
當上師點醒我們某些思維盲點,而我們突然有恍然大悟的驚喜,甚至發出”Ahhh”的呼喊聲, 此時, 便是一個上師的掛鉤扣住我們的釦環的例子。此時,我們的信心與清晰的思維便開使增長, 另外,我們將發現這便是我們發掘自由與生命的意義最好的方法。仁玻切特別說明了為何這樣的經驗,可以為上師與弟子的關係給與一個明確的定義:

Line20
“當學生請求皈依成為我的弟子,我從來沒有認為我就是他的上師了。但在當弟子深刻體認了我的教導,且具體表現在修行上時,我才會認為自己是一位上師。”

Line23
上師對弟子的關照將會用許多不同的方式表現。這些表達方式是無法預測的, 而且都將隨狀況而有所變化,一切也都隨弟子的學習狀況以及心量開放程度而定。

有時,面對上師時,我們會感到無所適從,更不清楚自己是誰,無法自我定位,有如走進一間擠滿人群的房間,而不知道是否有容身的位子。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實在是因為自己不清楚如何作為一個真正的佛法修行者, 更不清楚上師與弟子的關係。 無論如何,只要我們心存對世間深刻的悲憫心,只要我們有放棄世俗輪迴的出離心,我們將對上師的存在,定位與教導,將不會有所困惑。只要我們一直保持著歡喜自我反省的態度,誠實面對的勇氣,與處在無明癡愚中,卻強烈渴望覺醒的意念,我們將會牢記且體會修行的真諦。

再者,倘若我們時常思索有情眾生所承受的苦難,我們將一直會秉持著一個有意義的焦點。 例如確認我們的定位, 以及發覺我們與別人或任何其他事物的關連性,這些就變的不再重要也不是問題了。

Sunday, January 27, 2008

上師與弟子的關係: page 2

Page2 Line1

仔細檢視自己身口意裏的經驗, 便讓我們初步踏出了如夢幻般的生活, 初步的喚醒我們內在的心性. 世間生活, 都是在經驗一切的有條件的相互依存, 因此, 有如夢幻般, 然而, 世間現象在表面上的顯現, 與實像的存在卻是不同的. 上師的工作, 便是指出這些夢幻的現象, 與覺悟的實像. 是否能把上師的教導牢記於心, 並且體悟, 完全決定在學生. 為了修成與上師的相應, 把上師的教導完全領會且身體力行絕對是必要的. 就如同康楚仁玻切常說的一句話:
Line7
“上師與弟子的關係並不是一廂情願的.”

也就是說, 上師與弟子關係的建立與維持, 弟子是必須付出很大的努力與代價, 更重要的是, 弟子對上師的完全信任.

Line 10
另外, 為了維持如此特殊的關係, 學生們也必須建立一種歡喜自我反省的精神, 以及誠實面對自己的態度. 當我們秉持著這樣的精神與態度, 我們將不會害怕檢視自己的缺點, 與發掘自己常未注意的盲點. 由於擁有這樣的心靈態度面對自己, 即是通往解脫證悟的必要條件. 我們將發現, 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扣環”, 與成為一個好人與壞人或是有價值的與沒價值的人毫無關聯. 更與上師喜不喜歡你也沒有關係. 這與世俗對老師與弟子關係的看法有所出入. 基本上, 這不是一種個人的喜好問題. 這與個人的好噩無關, 因為在密乘的道路上, 讓上師與弟子的關係密切, 基本上的用意, 是在上師的帶領下, 讓弟子更能夠接近自己內心的本性, 也更能夠覺悟到自己原有的心性。那是一種世界共通的心的本性, 也是每個人都會經驗到的. 上師對弟子的慈悲心也絕不是針對個人的, 上師對待弟子的慈悲,都是發自心性中不偏頗的回應. 對待受苦眾生離苦得樂的願望, 與長期無知因果的狀態下, 上師皆給與眾生最自然且不偏倚的慈悲關懷。

Line22

因此, 處在這樣特殊的關係裏, 由於期望過高或是內心恐懼, 將會帶來不必要的痛苦或掉入自設的陷阱裡, 為了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 學生必須記住上師並無法給與每一位學生全心的, 與世俗所期待的關注. 學生也必須瞭解上師沒有義務需要滿足學生任何生命內的缺失, 或生活裡的缺陷. 事實上, 上師訓練我們堅持這樣的態度來面對與上師的關係, 卻是上師的責任. 如此, 在學佛修行的道路上, 上師便指導學生入門, 教育我們如何開始經歷一段令人很不愉悅的卻是必要的經驗.

Line29

這樣的入門讓我們直接的察覺到苦的本身, 及苦的原因, 即有條件存在與無自性的苦痛. 如此的察覺, 我們的心便是走在佛法的道路上. 在修行的路上, 我們必須不段的回到原始的入門點, 思考及經驗. 如此, 我們才有可能找到真理. 有如
Kunchyen Longchenpa曾說道:


Line33
“今生今世有如一日長,
存在於中陰之身有如今夜的夢境,
投胎轉世,如煞那間,將會在明天到來。
當下與生命好好相處,即是生命的意義。”

密宗弟子的學生手冊: Chapter 1, 上師與弟子的關係, page 1

這本手冊的產生, 靈感是源自於幾位跟隨Kongtrul Rinpoche 多年的弟子. 在精心研讀, 思考, 以及吸收整理仁玻切所傳授的密法後, 製作了這本手冊. 原為英文, 此為中文翻譯版.

第一章: 上師與弟子的關係: 掛鉤與扣環

Page 1 Line1
在佛法的教學裡, 尤其是在密續金剛乘內, “掛鉤與扣環”時常被引用作為”上師與弟子”的比喻. 掛鉤的譬喻, 是象徵著上師具有能力鉤攝住, 且帶領者弟子的心, 使其心能夠解脫證悟. 但是, 倘若弟子的心無法像扣環一樣, 讓上師的掛勾鉤攝住, 那麼, 上師與弟子的關係便無法密切.

Line6
那麼, 到底扣環該如何形成呢? 扣環的形成主要是弟子信心的建立與解脫的渴望. 弟子必須對於上師的教導以及傳承, 具有完全的信任且實際修行. 我們人人皆俱有佛性, 皆有自由自在的, 無牽無掛的心之本性, 及與生俱來的智慧. 然而, 上師的教導及傳承, 便是與我們原本的佛性無分無別的. 最基本的要件是, 作為仁玻切的弟子必須對這樣的真理, 及心性的本質, 建立起一個屹立不搖的信心.

Line11
我們該如何建立起這樣的信任與信心呢? 信心及信任的建立, 源於我們隨時檢視自身的困惑與苦難, 審查這些困擾我們的原因及其特質. 作為一個佛教徒, 當我們檢視時, 我們所依循的是佛法最根本的教導, 例如四法印中的觀念, 世間一切和合現象皆是無常, 不會永恆存在, 以及, 世間一切苦皆來自有條件的依存, 舉凡一切皆無自性的真理. 這些教導絕不僅是一種單一的哲學思想, 或是知識思辯的理論, 這是我們在相對真理的日常生活裡中的引導, 我們必須真正的體驗, 審查, 體認與領悟這些教導! 倘若我們深思這些佛法的觀念與教導, 我們將發現這些真理都隨時在經驗裡, 在日常生活中顯現. 因此, 在學佛的道路上, 完全的信任,是逐步建立在自我審視自身的經驗而來.
所以, 佛陀說:
Line22
“不要只有單純的接受我的教導, 你要審視它, 測驗它, 就如同金匠工人探測金礦ㄧ樣. “